新高考选科常见【误区】,请绕行

三月开学季,多地高中生将迎来第一次选科。选科既关系到高中阶段的学习,更关系到大学所能选择的专业。新高考选科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?有哪些常见的误区?今天就来聊一聊,供大家参考。

新高考选科常见【误区】,请绕行

误区一:哪科成绩好选哪科

如何判断自己哪科成绩好?换句话说就是学哪科更有优势?很多学生会根据初中时的情况来判断。事实上初中和高中的区别还是挺大的,比如地理,越往后难度会越大。

建  议

大家需避免仅参照成绩选科,而是要结合学科特点、自己的排名、对知识的掌握程度、学习习惯等情况,客观评估自己在某一学科的潜力和提升空间,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,才有利于持续发挥自身优势。

另外,需要考虑就读学校的教学资源。每个高中学校都有自己优势和劣势科目。尤其要考虑文理分科时代的“遗留问题”,毕竟那时候重理轻文的多。如果考生兴趣和优势在文科,但是学校给不了较好的培养也是不成的。假如学生各科成绩差不多,可根据所在高中的办学条件、特色优势等进行选择,尽量享受到最佳的教学资源。

误区二:只看重专业覆盖率

因为选科涉及到日后能选择的大学专业的范围,所以好多学生认为选择覆盖率高的组合,会更安心一点。

事实上,虽然“物化生”和“物化政”等组合的专业覆盖率高一些,但是学习难度大,得分难,竞争也会更激烈。

建  议

并非专业覆盖率越高的组合就越适合自己。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各个选科组合可以选择哪些专业,或者说自己想学的专业必选哪些学科。拿近几年的热门专业——医学专业举例,如果考生想报考医学专业,除护理学专业、助产学专业不要求必选物理之外,其余56个专业都要求必选物理,部分专业还有必选化学的要求。

误区三:完全基于个人兴趣

虽说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,但是六门学科几乎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,简单通过兴趣来判断自己究竟适合学哪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再有,很多孩子的兴趣是阶段性的。即便兴趣明确和稳定,“感兴趣”与“能学好、“适合学”也是两码事。

建  议

老师和家长需要多了解和关注孩子的潜质、性格和能力方面的东西。同时,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对不同职业进行了解,选科时要尽量靠近自己的理想职业,老师和家长可以帮孩子做一下心理测评,结合【测评结果分析】和【专业选择建议】进行合理选科。

误区四:避开学霸就好,可以钻“赋分”的空子

有些家长和考生抱有“钻空子”心理,幻想能选到赋分有利的科目。

事实上赋分会根据每年的选考情况做相应变化,一般很难预测。从目前搜集到的各省选考数据来看,学霸选考物化的概率很高,拿高分不易,而成绩略差一点的考生可能会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科目,这样就导致了在等级赋分制下,大家的总分越来越集中,中上游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。

其实无论如何选择都无法避开和尖子生之前的竞争,反而赋分情况下,1+2学科的分值之间的差距是在缩小的。

建  议

在高考制度越来越注重公平的前提下,任何侥幸心理都不要有,提升自身实力才是王道。

另外,要考虑不同学科搭配中的跨度问题,是否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。比如,“物化政”组合虽然专业选择面广,但是前两科侧重理科思维,政治需要文科素养,三科的跨度还是比较大的,要求考生文理思维兼具。

误区五:只注重往年的数据

往年选科数据只是参考之一,不同省份、不同选科模式下数据的参考价值是家长需要注意的,盲目参考不可取。

由于政策不同,各选科组合在“3+3”和“3+1+2”模式中优劣可能大不相同。如类似物史政、物政地这种“1理+2文”组合,在“3+1+2”中属于无厘头,但在“3+3”中却是有过高分状元的存在。

另外,教育差距也会带来选择差异。每省的教育水平不同,选科趋势也会有所不同。据统计,在北京考生选考化学、地理比重较大,而在天津选考生物、化学人数较多,在山东省选考地理、生物人数较多。

建  议

多结合本省数据才为好。

误区六:盲目跟风或摇摆不定

有的家长和学生没

有些家长和学生没有目标,盲目参考班级其他同学的选科情况。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选科之后,孩子遇到不喜欢或者学习吃力的情况,就想到重新换组合,同时又担心换了组合落下的课补不回来,摇摆不定。

建  议

选科应该因人而异,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,在学科确定之后,应尽快接受自己的选择,避免改变。遇到困难应该思考如何克服和解决,而非动摇再选择。如果出现学生和家长意见不一致的情况,家长和学生应该在决定前统一意见,否则摇摆不定肯定会影响到学习。


点赞

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

暂无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