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高考选科5大误区!

2022-12-23 16:58
13
都说考得好不如选的好,选科怎么才算选得好?当然适合的才是最好的,高一马上就要选科了,然而,对于选科这个问题,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比较困惑,毕竟“大姑娘上轿——头一回”,究竟应该如何选科,谁也没个准数。

新高考选科5大误区!

1.误区一:哪科分高选哪科

一些学生在选科时,根据自己初中时学习各学科的印象来判断是否适合某个学科的学习,或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定选科方向,这样选择容易忽视初高中学科知识的区别,比如地理,可能后面的难度会越来越大。

选科要结合自己的客观情况。选科尤其要避免仅参照成绩选科,需要关注某一学科的成绩还有提升空间,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,才有利于持续发挥自身优势的选择。

2.误区二:片面追求专业覆盖率

有的家长和学生对于以后的职业方向和未来没有规划,又担心高考报志愿受限,因此盲目选择覆盖率很高的组合。专业覆盖率只是选科时的参照因素之一,片面追求不可取。

经常会有家长和老师反映,孩子虽然选择了物理+化学+生物、物理+化学+政治等专业覆盖率比较高的选科组合,但是在报考时发现孩子对理工农医等偏研究、实操性工作不感兴趣,那么孩子高一选科选择纯理科组合或者物理+化学等偏理科组合就不是最佳选择,学生高中学习物理、化学很累,对孩子来说也是很大的压力。

所以说,学生和家长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,只一味追求专业覆盖率毫无意义,也非常容易给不擅长物理、化学的学生带来非常大的学习压力。

3.误区三:完全基于个人兴趣

“从爱出发”固然重要,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。六门学科几乎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,要去找到学科背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绝不是一件难事。但是,兴趣倾向的评定一定不能太过主观。

例如,学生想学美术,走艺术特长生,或偏好美术专业,却又执着选物理方向……这就会很虐。

怎么办呢?

① 借助专业测评工作,做综合评判。建议学生和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些有关兴趣倾向的知识,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测评工具来做综合评判。

② 从后期报志愿选专业方面长远考虑。这里又拿近年大热的计算机专业举例,如果考生想计算机类专业,物化组合是必选,如果只选物理,不选化学,那么跟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都无缘了。

4.误区四:欲避开学霸,钻赋分空子

现阶段,部分家长及考生在选科时存在“钻空子”心理,希望侥幸能选到赋分有利的科目。

赋分情况会根据每年的选考情况有所变化,一般很难预测。从前期搜集到的选考数据来看,学霸选考物化的概率很高,考高分不易,而成绩略差一点的考生可能会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科目,这样就导致了在等级赋分制下,大家的总分越来越集中,中上游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。

无论如何选择都无法避开和尖子生之前的竞争,反而赋分情况下,1+2学科的分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是有缩小的。因此“绕路而行”“侥幸心理”都是不可取的。

① 提升自身实力才是王道。高考满分750分,语数外三科450分,占到了总分的一半之多,关注外界数据之余还是应该在自身分数提升上多下功夫!

② 考虑学科思维的搭配问题。物理化学理科思维明显;历史政治学科思维相似度更高。比如一个学生政治、地理成绩很好,但却不喜欢历史,如果他因此就选了物政地组合,其实并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。

5.误区五:盲目跟风或三心二意

很多家长和学生没有主见,感觉选什么都行,盲目参考班级其他同学的选科情况(尤其很多家学生今天在想选文,明天想选理)。

选科应该因人而异,基于学生学科知识的学校情况与偏好等作为客观参考因素,选出适合孩子的学科。

还有一种情况是选科之后孩子不喜欢或者学习吃力,又纠结于要不要重新换组合,换组合又担心落下的很多课能否补回来,摇摆不定,很可能做很多无用功。

对于学生和家长意见不一致的情况,家长和学生应该在决定前统一意见,否则学生在选科之后摇摆不定也会影响学习。无论是对新高一还是开学高二的学生,在选择学科之后,尽快接受自己的选择,避免改变学科。遇到困难应该思考如何克服如何解决,而非动摇再选择。


点赞

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

暂无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