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的学子们,除了在给自家母校取一些奇奇怪怪的“爱称”时热情高涨,能够触发他们踊跃发言的另一大关键词,当属“末流”二字。
“末流985”、“末流211”“职业学院罢了”……在自黑这方面,大家侃起亲爱的母校来可都是毫不留情。
只不过,若是当真要论起如今国内的“末流大学”,总有那么几所大学的名字格外令人瞩目。在这其中,光是就“到底谁更惨”这一话题,都能引起又一波热议。
今天,就让我们共同来见识一下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,这所传说中“存在感最低”的985高校,究竟是何模样。
叮——
您点的西农到了,请及时查收哦~
在祖国西北的大地上,于“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”陕西杨凌,坐落着一所神秘的农林类985大学—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。
这所建校80余年的大学,前身为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,是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农林教育学府,自诞生起便肩负着建设西北、兴学兴农、培育英才的历史重任。
1999年9月,为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,优化国内科教体制,国家将杨凌本地包括原西北农业大学、西北林学院在内的7所科教单位进行合并,组建成立了如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。
也正因当年的七校合并,今天的西农不光在农学领域造诣颇多,校园面积也大到令人瞠目咂舌。
学校仅校园占地面积就有4900亩,总占地可达45738亩,相当于5个故宫那么大,直接将杨凌这一整座城市融合其中。
目前,校园主要分为南北两个校区,学子们日常在校内行走,微信步数随随便便就能上一两万,若是需要在校区之间来往,公交更是必不可少。
同时,地广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偏远,西农距离西安几十公里,即使自身在不断发展下,已经成为了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,但在地理上仍然属于西安的郊区。
所幸两地之间有高铁直达,45分钟的车程也能称得上便捷,姑且算是一段短途旅行。
多年来,人们对西农的调侃从未停止过。但归根究底,与地广人稀其实没什么关系,这些玩笑性质的“调侃”背后,才是西农如今真正的痛点所在。
说来有趣,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西农这所大学,都是在填报志愿时猛然发现的。作为国内985大学录取分数线最低的高校,西农被称为“985底线”“985守门员”,自己的分数究竟能不能够得着国内985大学,看西农的录取分数线就知道了。
在各大高校报考分析中,西农总是那个“超高性价比”的选择。
其实这也不能单单怪西农,时代变迁之下,对于高校发展而言,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时候甚至比大学本身更重要。
而头顶“西北”“农学”两大标签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,本就令众多学子望而却步,经费财力、地缘优势、热门专业三个关键要素更是一个不沾。
除了唯一的985金名片,在生源争夺上可以说是毫无竞争优势。
不仅如此,随着2017年“双一流”启动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被下调至“双一流”高校B类,与新疆大学等平列。
一时之间,堂堂一所985高校在招生上只能和大批省属211高校竞争,凭借着分数线获得微弱优势,实在令人唏嘘。
这样看来,“末流985”的头衔给它,似乎一点都不过分。然而,在一线城市和热门专业成为招生利器的今天,或许很多人都忘了,这所穿过无数风雨走来的老牌农业大学,如今存在的真正意义。
在农学专业成天坑、农林类院校成大雷的当下,那些人们口中避之不及的冷门专业,却是西农最为之骄傲的荣耀。
“看霞染渭水,听凤鸣高岗,教稼圣地培育英才栋梁。”在西农的校歌声里,一代代西农人秉承着“经国本、解民生、尚科学”的办学理念,将“诚朴勇毅”的校训落实到国家最深重的土地上。
他们说,“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,行当代‘教民稼穑’之为”。
他们做的,正是将中国作为农耕国家的原始血脉、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土地情结,凝聚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,迎风雨,抗干旱,尔后在这片本不丰饶的黄土地上,种下去,长出来。
建校之初,在首任校长于右任老先生的多方奔走下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诞生了。
作为西北地区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农林类院校,它在我国西北高教体系中有着非凡的意义。并且,在辛树帜赴任西农校长的近30年内,西农迎来了学校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。
此后多年,西农人才辈出,群星璀璨。
著名昆虫分类学家周尧,写就著作《中国早期昆虫学研究史》,为我国昆虫学史研究奠定了深厚基础,传奇的一生让他拥有了“蝶神”的誉称。今日的西农博览园里,也依旧有他的雕像供学子们瞻仰;
著名小麦育种学家赵洪璋,成功研发“碧蚂一号”,开创了我国一个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,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并称为“南袁北赵”;
校内葡萄酒学院的李华教授,创办了我国第一所葡萄酒学院,带领西农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学科稳稳坐上全国第一的宝座;
还有培育出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的张涌院士,土壤物理学家邵明安院士,旱地农业与作物抗旱生理学家山仑院士……
诸多大师扎根西农,用卓绝的成就不断攀登着科学的高峰,成为西农最雄厚的底气和基础。
现如今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是全国农林类学科最齐全的高等院校,拥有植物保护、畜牧学2个双一流建设学科,农业科学、植物学与动物学、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10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%。
西农的成果不仅在万里华夏大地上,更在真实可感的人民手中。在国家“脱贫攻坚”的号召下,西农在陕西眉县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农业县城里建立实验室,通过推动猕猴桃种质资源调查和人工栽培试验,带领眉县人民种植猕猴桃。原本的山中野果,成了人民脱贫致富的法宝。
到2014年,眉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,眉县人民达到中国农民创收天花板,一举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道。
从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的土壤侵蚀调控技术体系,到历经14年培育出的白水瑞雪苹果、助力乡村振兴的彩色马铃薯、让更多国人实现“吃瓜自由”的“西农8号”西瓜……它们造福千家万户,却从来沉默无声。
农业发展从来都是国家命脉,正是有这些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们,才让更多人明白,最精诚的心血浇灌下,再贫瘠的土地也能开花。
李华教授谈起自己一手创办的葡萄酒学院,曾说过:“我最大的愿望,就是让我们贫困地区,特别是我们西北地区,这些种葡萄的老百姓,能够喝得起葡萄酒。”
说这话时,他的脸上的笑容格外真切,令人看了便觉得充满希望。一瞬间几乎让人没由来地相信,似乎在不远的未来,这个愿望一定能实现。
农学专业如今的冷门,和它背后的苦是分不开的。不论哪所大学,每年都会有农学专业的学生因为自己辛苦养着的“研究项目”被吃了、跑了而崩溃,日常的下地种田更是常规操作。无论是何等精致青年,在经历一系列农学实践后都免不了风沙尘土、身心俱疲的摧残。
然而,凡事总是相对的,农学生专属的快乐,一般人根本想象不到!除了亲手培育直至收获的满足感,农学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魅力。这一点,西农的学生拥有极大的发言权。
虽说平日里总是“农专”“关中农民讲习实践研究所”地叫,但学子们对西农的热爱也是实打实的。
首先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西农的一大特色——葡萄酒专业。作为亚洲第一的葡萄酒学院,这里的学生上课地点不在教室,而是在品酒室和地下酒窖。
据说每个学生有6个属于自己的酒杯,由老师带领对不同葡萄酒进行品鉴,一堂课喝三四轮,仅一节课就要喝54瓶酒,一学期共有48个学时。这样的特色专业每年吸引了大量学生报考,招生数额却只有个位数,竞争不可谓不激烈。
还有众所周知的,食堂最好吃的永远是农业大学。这一点在西农也被成功印证,光北校食堂就能让人秒变选择困难症:东区食堂南京煎饼果子、西区调剂餐厅的鸡丝凉面、小东门辣子鸡丁、山下的杨凌蘸水面,还有第8食堂的夏日限定黑暗料理凉拌菠萝(?)。南校食堂经过更新,更是变身西安首个中央空调配地暖的网红食堂,直接让西农学子们拥有了“别人家的食堂”的快乐。
每到返校季或是收获季,学校还会给师生们分发大量校内自主研发的农业特产,60000个西农“979”馒头、10000个西农白水苹果、30000个西瓜,30000份土豆烧牛肉、30000份西农樱桃、30000斤西农猕猴桃……一波波西农专属福利砸得学子们开怀不已,围观的网友们则直接酸上了热搜。
校内还自带4A级景区——西农博览园,占地200亩,总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,内有动植物馆、土壤馆、树木馆,以及世界最大的昆虫博物馆,藏有全世界1500种蝴蝶标本。
还有这广阔校园内近35万棵树木组成的天然氧吧,绿化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,时不时出现的各种小动物早已与学生们达成和谐相处,许多珍稀鸟雀也将这里作为栖息之地,环境优美,自然治愈。
西农的学生们自己在创新方面也毫不逊色,热搜榜上曾出现过的一则新闻#西农研究生为做锅巴延期毕业一年#,就格外引人注目。
这名延期的研究生,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2017级的杜好田,他所研究的锅巴,原材料采用的是西农陈勤教授研究出来的玫瑰系列马铃薯,这款彩色锅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也一度成为爆款零食。
不过,除此之外,杜好田同学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,那就是镇巴县兴隆镇挂职科技副镇长。
为了帮助地处山区的兴隆镇解决土豆滞销问题,杜好田和他的团队向当地引入了西农的彩色马铃薯,同时尝试开发相关零食,帮助当地村民致富。
这只是杜同学团队的一次小小成功,却让我看到了身为西农人一脉相承的精神与担当。他们正如同许多年前的前辈们那样,一如既往地投身于土地,投身于切实的人民,用一腔热血和自己的双手,种下了属于自己的种子。
“扎根杨凌、胸怀社稷,脚踏黄土、情系三农,甘于吃苦、追求卓越”,西农精神讲述的,正是一个又一个像他们一样的种子的故事。
相信未来有一天,这些种子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,然后就像他们所唱那样,用自己的方式,托起中国农业明天的太阳。
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
暂无热门评论